一个被算法塑造的互联网世界

admin 2022年4月14日07:07:40评论12 views字数 2362阅读7分52秒阅读模式

(本文首发iDoNews 专栏)

由于一起黑人大学生被白人警察射杀事件,美国密苏里州的弗格森小镇引发骚乱,州政府启动紧急预案,调集军警进行干预。此事件在社交媒体如Facebook、Twitter、YouTube上引发各种讨论,撇开事件到底反应了美国种族问题还是警察滥用武器等政治、社会问题,该事件却不得不让我们思考一个更可怕的问题:互联网公司的算法审查逐步让我们失去了解真实世界的权利。

一个被算法塑造的互联网世界

之所以这么说,原因就是在全美两大社交媒体:关于该事件的讨论在Twitter和Facebook上呈现出截然不同的两个极端:

Twitter:长期占据twitter的热门话题,围绕此事件的讨论、视频、图片比比皆是。来自当地民众的推文不断称为主流传统媒体的信息来源。如果你要追踪弗格森事件,只需关注这个标签即可。

Facebook:如果不是搜索,你根本看不到关于弗格森事件的一丁点消息,即使你的好友在分享这个小镇上的冲突图片、视频,你都有“可能”看不到,而你所看到的公共消息,几乎都是全球各行各业的人进行冰桶实验的讨论、视频、图片。

为什么会这样?

从产品设计的角度来说很好理解。毕竟,Twitter是一个开放的、类似于城市广场的社区,用户之间的关系时单向的,这一点类似于中国的微博,每个用户不仅可以看到好友的状态,还可以看到好友转发别人的状态。而Facebook的产品设计里,用户之间是双向关注的关系,只有互相关注才能看到彼此分享的话题,这从某种程度上也制约了信息在Facebook上流动效率。

但这种区别并非根本原因。根本原因却是:Facebook采用某种算法干预了用户所看到的内容。换句话说,Facebook可以控制你看到什么、不看到什么(这正是上文提到“可能”看不到弗格森小镇事件的由来)。在此次时间里,Facebook利用这种算法,“适当”地让你无视掉弗格森小镇的血与泪,而把全球各地冰桶实验的消息传达给你。如果你是一个依靠Facebook获取信息的用户,你在这段时间,或许只关注到冰桶实验的好玩与温馨,即使身在美国,你也看不到弗格森发生的一切。

Facebook一直在用算法干预用户看到的内容。根据今年6月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月刊上的研究论文,Facebook、美国康奈尔大学以及加州大学的研究团队宣布:网民在互联网上的情绪会被影响。研究结果并不出人意料,其研究过程却引起很多争议,论文揭示了该实验的过程:

「2012年的一周时间内对大约70万用户展开“情绪传染”研究。这项研究在没有提前通告用户的情况下,对用户情绪进行分析,尔后对用户朋友圈内的信息进行部分屏蔽,对被研究用户仅开放“开心的消息”或“悲伤的消息”,进而论证外部信息会对用户的情绪产生传染式影响。」


一个被算法塑造的互联网世界

更令人担心的是,这70万用户到底是谁?他们的身份如何?社交巨人事后并未给出具体说明,甚至连如何选择这些人也未有解释。或许可以理解为,任何一个在2012年登陆Facebook的网民都有可能成为该实验的小白鼠:你看到的那些开心或不开心的消息仅仅是Facebook用来“调查”的幌子,你以为利用社交媒体实现了自由,却不知道最终成为实验品。

美国社会学家Zeynep Tufekci将Facebook在事件中表现称之为:算法审查(algorithmic censorship)。twitter在弗格森事件里虽然没有干预(至少没有迹象表明),但之前在占领华尔街运动中,从未登上Twitter美国地区的热门标签。英国卫报质问道:谁给予这些社交媒体决定用户看到哪些新闻的权力?

其实又何止是新闻,你的所看所听所见所买都被各大互联网公司“算法审查”。《经济学人》杂志2012年的一期封面故事讲述了四大巨头瓜分互联网领地的故事,这四大巨头分别是:Google、amazon、Apple、Facebook。这四大巨头一方面不断攻城拔寨,扩充疆土,也以自己的方式(算法审查)塑造了你在互联网消费的内容。他们控制了我们获取信息、购物、读书、音乐、电影以及与朋友互动的权利,这些公司比政府更了解你,也更控制你的行为。

一个被算法塑造的互联网世界

Google:在全球多个地区搜索市场占据绝对优势。Google利用算法为用户呈现它认为最有“价值”信息。如果你是商家,你会明白搜索引擎的一个细微算法调整都可能决定你的生死。这一点,在iDoNews 专栏作家志亮的《谷歌搜索的马太效应》一文中也有所提及。

Amazon:未来当然是电子书的天下,亚马逊的kindle已拥有全球电子书决定意义的份额。在Amazon眼里,对Hachette这样“顽固不化”出版社的图书可以拒绝上架,可当读者需要Hachette出版的图书时,Amazon自然推荐那些“听话”出版社的同类图书。

Apple:根据2013年的统计数据,Apple的iTunes商店已经占据全球音乐市场75%的份额。几乎可以肯定,倘若Apple不“愿意”让某首歌流行或者需要推荐某首歌,整个音乐市场都会被轻松操纵。

Facebook:如果每月的活跃用户来论,Facebook这个数字突破13亿,这还仅仅是其自身服务(不包括Facebook message、Instagram、whatsapp)。在如此规模的用户面前,社交巨人利用算法上的所谓“优化”完全有能力左右你看到的各种消息。

这便是我们所生存的互联网世界,或者说是一个被算法审查的互联网世界(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中国本土互联网公司早已超脱“算法审查”的“低级阶段”)。弗格森事件不是“算法审查”的开始,也不是结束。如果说人们天然会对政府部门审查有抵触心理,一如人人都在警惕1984式的噩梦,那么人们很习惯地在互联网公司“免费”与用户体验的幌子下完全缴械,就如进入美丽幸福的新世界。

一个被算法塑造的互联网世界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信息时代的犯罪侦查):一个被算法塑造的互联网世界

  • 左青龙
  • 微信扫一扫
  • weinxin
  • 右白虎
  • 微信扫一扫
  • weinxin
admin
  • 本文由 发表于 2022年4月14日07:07:40
  • 转载请保留本文链接(CN-SEC中文网:感谢原作者辛苦付出):
                   一个被算法塑造的互联网世界https://cn-sec.com/archives/903265.html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填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