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安局与德国人的关系是有等级划分的:谁有话语权一直都显而易见。美国国安局决定他们要分享什么内容,美国国安局想利用德国联邦情报局的时候就迫使德国联邦情报局参与联合行动,如果他们没兴趣就会中止合作。
从2008年起,美国国安局与德国联邦情报局的合作从一方面来看是扩大了,但在另一方面美国人时不时就会抱怨法治德国对他们实行法律层面的约束。“德国联邦情报局没有能力处理涉及宪法第10章的相关问题,这就限制了一些操作,但是美国国安局鼓励德国做好冒险的准备。”这是美方关于所谓宪法第10章的描述,第10章涉及对情报组织监听活动的规定。德国联邦情报局设法使美国国安局接入了他们非常感兴趣的监听目标,代号为“Tiamat”或者“Hermos”的行动需要接人国际玻璃纤维缆线。
上述缆线连接的技术是复杂的,并且对实际知识要求很高。接入玻璃缆线的时候必须非常小心,并且传输数据的电流需分成好几股,就像人们在高速路上一般。这样做是为了鉴别到底哪些数据是从哪一股缆线通过的。所以这个步骤操作起来至少如三角关系那样:德国联邦情报局与第三方某个国家进行合作,后者秘密地将自己国家的通道打开,然后美国国安局从中获利。德国联邦情报局是美国国安局内部“A级防御”( Rampart-A)项目的官方合作伙伴之一。
德国联邦情报局与美国国安局在过去一起进行了大概六次这样的操作。“Tiamat”项目中,德国联邦情报局在“冒着风险的前提下”还是连接上了高级别的国际目标,美国国安局人员这样称赞。此项操作目前已经停止。
在代号“Hermos”的行动中,德国联邦情报局试图在2012年春天连入某个国家的数据线路,直到形势面临失控危险,这次行动就在2012年底被迫中断了。
第三次联合行动,代号“Wharpdrive”,2013年年底还在进行着,同样也是与一个第三方国家结成合作关系。在2013年春天突然出现问题,因为这个私有经济财团中管理数据线路的工作人员偶然发现了这些机构的秘密接入通道。根据一份内部资料显示,这些情报人员还编出了一个“可信的障眼故事”,然而数据流却渐渐干涸了。美国人以为基于财政方面的原因这个项目要被冰封起来了,不过后来却还是得以进行下去。
在阿富汗两个机构的合作更为紧密了,在这里,美军和德军都驻军多年。德军在此地是“14眼”联盟技术侦察成员国之一,从美国国安局的角度来说,德国的工作进行得非常不错。
一份出自2009年6月的内部文件描述了这些成员是如何交换情报的。在兴都库什山脉美国人协同德国人以及其他成员举办了名为“CenterIce”的IT论坛。“14眼”成员国还包括意大利、西班牙、比利时以及瑞典等,主要是在解密并分析移动通信这方面进行紧密合作。他们相互交换信号情报报告甚至是“监听目标数据包”,也就是潜在监听目标的档案,在这个过程中对数据的大量转运让人生疑。
对于德国政府来说,这项合作就如走钢丝一般。奥巴马总统前所未有地扩建了无人机队伍并许可其在阿富汗与巴基斯坦交界处与层出不穷的恐怖分子进行一系列的殊死搏斗。备战信息是美国国安局与中情局提供的,他们的数据也来源于“14眼”联盟。按照总理府的解释,德国联邦情报局会注意不让自己的数据在识别目标时被利用。但是就事实而言,人们也无法检测在阿富汗的联盟成员到底是如何建立数据库的。那么在这个巨大的数据库中哪些数据是为哪些目的设置的,很可能连数据提供者也不得而知。
德国对实地技术侦察的成就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是德国联邦情报局代表团在2013年4月30日访美会谈时的中心思想。在这次会谈中德国人受到了表扬,其中就有自2011年出任德国联邦情报局局长的格哈德·辛德勒。表扬的内容是他们“在新任局长的领导下将原本强有力地集中于政治暴动的侦察扩大到对阿富汗政治的监听”。德国联邦情报局是继美国国安局与英国政府通信总部后为整个联盟系统提供最多数据的组织。
只是,普遍适用的规律在阿富汗当然也一样奏效:在美国的征服欲面前就算是亲密的伙伴也不会有安全感。特殊来源行动部在2013年3月14日周报上发表了以“新鲜事”作为关键词的如下内容:我们与国际安全事务都欧洲分部会面,就为了将新的“德国监听对象”纳入一个名为“Acidwash”的项目中。该项目关乎美国国安局在阿富汗一重要移动通信运营商的秘密接口。此项目每日能够处理3000万到4000万次通话数据。
往期推荐
隐匿于米德堡:美国网络战的秘密武器库
数字冷战:美国如何在网络空间中布局全球战略优势
美国曾发起的“网络战”-“奥林匹克行动”
隐秘联姻:谷歌与美国情报机构如何在幕后编织全球监视网
五角大楼如何利用广告数据监控世界
美国国家安全局:美国的顶级黑客间谍机构
美国的隐蔽网络能力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OSINT情报分析师):德国联邦情报局与美国国安局如何在玻璃纤维传输缆线共同搭建窃听通道
- 左青龙
- 微信扫一扫
-
- 右白虎
- 微信扫一扫
-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