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印巴持续的地缘政治冲突中,网络战已成为双方博弈的核心战场。5月10日凌晨,据央视新闻消息报道,巴基斯坦军方宣布,其发起的“铜墙铁壁”军事行动已通过网络攻击“瘫痪印度70%电网”。有消息称新德里、孟买等23个邦受影响,超过8亿人口陷入黑暗。消息一出,印度驻华大使馆迅速否认,称此为“虚假谣言”。但《印度快报》报道称,印度多地出现爆炸声和停电。透过这场虚实交织的“电力战”,我们可以看到印巴冲突从传统的军事对抗向网络空间的全维度延伸,同时更揭示出现代战争规则的根本性变革。
印媒报道配图
1
攻防手段的迭代:
从低烈度冲突到混合战争
印巴网络战的早期形态主要表现为“爱国黑客”的民间对抗。例如2016年印度黑客组织因影星网站被黑事件,对巴基斯坦多个网站发动报复性攻击,通过篡改页面内容进行意识形态宣传。这类攻击技术门槛低,多利用公开漏洞,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但破坏力有限。随着技术发展,双方逐渐转向国家支持的APT(高级持续性威胁)行动。比如印度“响尾蛇”(Sidewinder)组织通过鱼叉式钓鱼攻击渗透巴基斯坦海军网络,窃取军事机密并植入误导性文件,巴基斯坦透明部落组织(APT36)则利用远程访问木马攻击印度政府目标。这些攻击已具备高度定向性和隐蔽性,标志着网络战进入专业化阶段。
当前,混合战争的兴起进一步模糊了网络攻击的边界。印度明确提出通过代理战争、信息战、网络战等“3D战略”(动摇、破坏、分裂)削弱巴基斯坦。此次巴方发起的“铜墙铁壁”行动也展现了包括网络战在内的混合威胁手段。根据巴基斯坦安全消息人士披露,其情报部门与“Pakistan Cyber Force”黑客组织联手,通过伪装成印度电力公司员工发送钓鱼邮件,植入勒索病毒并夺取系统控制权。攻击选择在印度西部时间凌晨4点发动,同一时刻克什米尔前线炮火轰鸣,形成“物理-数字”双重压制。
图源:环球时报
2
AI的双刃剑效应:
攻防范式的技术重构
AI技术在此次冲突中既是攻击者的“加速器”,也是防御者的“盾牌”:
在攻击端,巴基斯坦通过AI算法优化钓鱼邮件的生成与分发,精准锁定印度电力系统关键岗位,同时利用生成式AI伪造身份信息,突破传统身份验证机制。更值得警惕的是,AI驱动的自动化攻击工具已在暗网流通,例如针对电网系统的入侵工具包标价20比特币,支持从漏洞扫描到数据擦除的全流程操作。
在防御端,AI同样成为关键工具。早前印度国防研究及发展组织(DRDO)主席卡马特表示,印度正与其他国家合作,利用人工智能(AI)来增强国防实力和网络安全。在国防领域,AI可协助策划进攻行动、提高军队效率、进行侦察以及设备检修维护。在网络安全领域,印度已部署了AI增强的网络防御系统,声称能实时识别和消除网络威胁。
然而,AI技术本身也催生新风险。攻击者可通过“数据投毒”污染训练集,使防御模型失效,另外,生成式AI制造的深度伪造内容可能被用于散布虚假信息,加剧社会分裂。
2
关键基础设施的脆弱性:
数字化时代的阿喀琉斯之踵
能源、交通、金融等关键基础设施已成为网络战的优先目标。此次,印度电网的瘫痪暴露了关键基础设施的深层次风险。据分析,印度70%的电力设备依赖未加密的SCADA系统(数据采集与监控系统),且OT(操作技术)与IT(信息技术)网络未隔离,导致攻击者可直捣核心控制层。这种脆弱性源于多重因素:
01
老旧系统易成攻击跳板:多数关键设施仍依赖缺乏安全更新的传统工控系统,而物联网设备的普及扩大了攻击面。印度电网SCADA系统仍在使用已停更的Windows 7系统,输配电损耗率高达25%的陈旧设备成为攻击跳板。
02
供应链风险:关键设备依赖进口,战时供应链易被切断。据悉印度智能电网设备多依赖进口,底层协议存在预设后门,为网络攻击提供了天然通道。
03
管理割裂:中央与地方电网协调混乱,偷电率高达22.7%,输电损耗率全球最高,进一步加剧了系统不稳定。
结语
此次巴基斯坦发动网络攻击摧毁印度 70% 电网的消息是否过度夸张甚至是烟雾弹,在专业人士眼里仍然存疑。有网络安全专家对印度主要运营商的路由器以及相关网络流量进行监测后并未发现较大异常数值。但此次事件仍给全球敲响了警钟。
印巴网络冲突不仅是一场地区性危机,更是全球数字安全生态的预演。当AI驱动的自动化攻击与国家级APT行动交织,当关键基础设施的瘫痪可能引发人道主义灾难,网络空间的博弈已关乎人类文明存续。唯有通过技术制衡、制度创新与全球协作,才能在数字化浪潮中筑牢安全堤坝,避免网络战成为文明倒退的推手。
往期推荐
|
|||
|
|||
|
|||
|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360数字安全):印巴网络战演进:从混合战争到AI时代的攻防博弈
- 左青龙
- 微信扫一扫
-
- 右白虎
- 微信扫一扫
-
评论